我的學生 Sara 在家族辦公室工作,最近跑來向我抱怨老闆偏心,她提到,老闆明明知道另一位同事的能力不足且未能妥善完成工作,卻多次將問題交給她來處理,並且從未追究該同事的責任。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多次,讓她忍不住質疑:「憑什麼?」於是她選擇拒絕協助,並要求老闆先釐清並追究對方的責任。結果老闆對此反應激烈,情緒直接爆發。
聽到這裡,我忍不住想對她說:同事雖然沒有把事情辦好,但當老闆請她協助解決問題時,她的拒絕卻將事情的本質,從「協助老闆解決問題」變為「你給老闆製造問題」。而進一步要求老闆追究責任,則讓情況更加複雜,無形中又替老闆製造了第二個問題。
日本著名的人力諮詢專家近藤悅康在《向上管理的高手》一書中提到「敢於承擔、獨當一面」,你就成了領導者資源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為領導者分憂,更是在為自己的專業能力與信任度加碼。這種相互成就的關係,最終將幫助彼此實現超越性的成長與突破。
Sara 向我解釋,這個專案原本由她負責,一切進行得很順利,但那位她認為能力不足的同事向老闆「畫了大餅」,就把專案要過去了。儘管她內心不情願,也懷疑對方的能力,但為了避免被認為「只考慮個人利益,不給他人機會」,便勉強同意了。
我問她:「如果再來一次,你會怎麼處理?」她回答說,當時應該直接指出項目變動可能帶來的風險,以及維持現狀的優勢,為決策提供更客觀的參考。
我給她的建議是,既然現在老闆已經明確表示同事未能妥善完成工作,這正是她展示能力和專業的機會。她應積極提出解決方案,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源,並制定類似情況的應對措施和流程,從根本上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。
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·德魯克(Peter Ferdinand Drucker)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一書中強調,一個好的管理者需要做好向上管理,充分發揮你的上司的長處,這是一個管理者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。
1. 「向上管理」定義模糊
很多人認為「向上管理」就是拍馬屁或因為害怕上級的權威而不敢表達意見。然而我們要明白,向上管理的真正目的是:通過與上級進行有效溝通,獲取他們的支持與協助,從而調動和分配我們工作所需的必要資源。
這是一種科學且高效的管理策略,強調透過有邏輯、有方法地與上級溝通,來實現工作目標,深入了解上級的需求,積極支持上級的工作,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。
因此,我們應該摒棄對向上管理的偏見,學習並掌握向上管理的方法,將其視為提升工作效率與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工具。
2. 上級和自己的關係定位錯誤
在個性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,職場中的關系定位顯得尤為重要。我時常提醒我的學生,千萬不要將老闆視為朋友並在項目中擅自做決定,或者因個人喜好而與老闆唱反調,這些都是不利於職業發展和團隊協作的行為。
作為一名專業的職場人,我們需要明確上級與自己的關係定位,保持專業態度,以實現團隊和組織的目標為共同努力方向。
3. 個人願景與上級和團隊戰略不一致
在職場中,尤其是當與主管關係融洽時,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我們提出了一些創新的想法,並得到了主管的認可。然而,當嘗試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時,卻發現主管的積極性不高,這可能會有落差,認為主管不支持我們,從而降低了自己的工作積極性。
我們要認識到上級作為團隊的領導者,需要考慮整個團隊的戰略方向和長遠目標,因此主管們經常需要在多個項目和想法之間做出權衡。如果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,應該量化每個環節,準備詳細的提案,包括想法背景、目的、預期效果、潛在風險、執行步驟以及需要的資源和支持。
4. 對上級缺乏信任
我們要相信,上級作為領導者,一定有他值得學習的地方。我們應該學會理解並接受上級的管理風格和決策邏輯,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,以建立更加穩固的信任基礎。如果確實對上級的管理方式或決策過程存在疑慮,可以單獨與上級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擔憂,並尋求上級指導。
5. 資訊落差與溝通落差
這是向上管理中常見的挑戰。很多職場人認為只有當工作完全完成後,才需要與上級匯報,或者或過分強調個人專業技能,認為只要專業紮實,就自然能獲得上級的認可和支持。
有效的溝通與打破資訊落差是向上管理的關鍵,上級透過宏觀把控專案進展,能及時給予支持與協助。我們應該主動定期匯報專案進展、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。同時,爭取傾聽上級的意見和建議,以便及時調整工作方向和方法。透過這種雙向溝通的方式,提高工作效率和團隊凝聚力。
最後,我強烈建議大家務必清醒地認識到,當我們對現狀感到不滿時,通常有三種選擇:改變、接受,或者離開。但請記住,改變他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。因此,更可行的做法是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間接影響他人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以身作則」。如果最終發現無法接受現狀,選擇離開往往比試圖硬改變他人來得更明智、更有效。
文章最後,祝每一位職場人都能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老闆,並且勇敢面對挑戰,因為挑戰也意味著機遇。在不久的將來,你也將會成為別人的上級!
作者:知名人資專家/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黃至堯博士
Commenti